当前,华南、江南中稻陆续成熟,晚稻处于分蘖至孕穗期;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单季稻处于抽穗至灌浆期,西南和东北单季稻处于灌浆乳熟期。水稻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3级),其中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中等发生(3级),稻纵卷叶螟偏轻至中等发生(2-3级),稻瘟病偏轻发生(2级)。与上年同期相比,稻飞虱、稻瘟病发生重于上年,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与上年同期持平,纹枯病发生轻于上年。
据统计,当前全国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3.48亿亩次,同比减少0.7%。下阶段南方稻区适温少雨,预计水稻病害扩散速度减缓,水稻害虫将进一步加重为害,尤其要警惕稻飞虱在华南和江南中晚稻区局部漏防田块存在暴发成灾的风险。
稻飞虱在南方稻区总体中等发生(3级),江南局部偏重发生(4级),重于上年;当前发生面积8939万亩,同比增加3.7%。8月下旬以来,江南、西南东北部、华南北部稻区监测到比较小的诱虫峰,诱虫量比上年同期偏少。
据全国水稻病虫监测区域站250个站点监测,稻飞虱单灯单日平均诱虫量为35头,同比减少28.6%,其中褐飞虱单灯单日诱虫量为25头,占稻飞虱平均诱虫量的71.4%,较上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当前,稻飞虱发生呈“总体平稳,点片重发”的特点。
华南、江南中稻区和西南单季稻区稻飞虱防控效果好的田块虫量基本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百丛虫量一般450-900头,局部漏防或防效差的田块虫量为1500-3000头,湖南湘潭、江西泰和,浙江开化、龙游、江山等地个别严重田块超万头,小面积“冒穿”现象有所增加。
华南、江南双季晚稻区稻飞虱继续上升,百丛虫量一般150-500头,高的1000-2000头,江西遂昌个别田块高达2800头。
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百丛虫量一般100-500头,高的700-1000头,安徽沿江和西南部分漏防或防效不好的田块高达 5000-16000 头,最高2万头以上,皖南个别漏防田块已“冒穿”。稻纵卷叶螟在南方稻区总体偏轻至中等发生(2-3级),与上年同期持平;当前发生面积7477万亩,同比增加0.5%。
8月下旬以来,田间没有明显蛾峰,华南和江南晚稻田亩蛾量一般为40-200头,江西较高为600-1000头,江西宜丰最高近5000头;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单季稻区田间蛾量逐渐下降,亩蛾量一般低于100头,安徽沿江、沿淮,江苏苏南沿江高的为100-400头,安徽凤台最高为895头。
当前,经有效防控,华南和江南晚稻田亩幼虫量一般为200-2500头,湖南邵东、苏仙虫量超5000头;卷叶率一般0.1%-3%,高的5.1%-7.8%,海南万宁、陵水局部田块高达35%。
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单季稻区田间亩幼虫量一般为80-200头,湖北黄州漏防田块高达7200头;卷叶率一般低于1%,湖北赤壁局部漏防田块高达57%。二化螟在江南晚稻区中等发生(3级),湘中南、湘东局部偏重发生(4级),接近上年同期;当前发生面积5636万亩,同比减少10.8%。江南晚稻区二化螟亩幼虫量一般为300-4500头,湖南安乡、邵东、隆回和攸县超5000头,常宁市达到10063头,个别严重田块超2万头。
田间为害造成的枯心率一般为0.3%-1.4%,高的为3%-6.4%;枯鞘丛率一般为3%-8.5%,高的为16%-40%,江西樟树局部高达60%。
纹枯病在水稻主产区中等发生(3级),轻于上年同期;当前发生面积10526万亩,同比减少2.5%。其中,华南、江南晚稻纹枯病处于垂直扩展期,病株率一般为2%-8%,高的为10%-21%;病丛率一般为6%-27%,高的为30%-50%,江西安福最高达96%。
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病情总体趋于稳定,浙江局部病情上升迅速;病株率一般为5%-10%,高的为15%-30%;病丛率一般为10%-35%,高的为40%-70%,浙江海宁、湖北曾都等地局部漏防田块高达100%。
稻瘟病总体偏轻发生(2级),南方稻区轻于上年,北方稻区重于上年;其中,稻叶瘟当前发生面积1327万亩,同比增加10.7%;穗颈瘟当前发生面积456万亩,同比增加44.3%,增加面积主要集中在东北稻区。
据各地监测,华南和江南晚稻区病叶率一般为0.1%-8%,高的为12%-26%。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稻区稻瘟病零星发生,发病田块病叶率一般为0.2%-5%,湖北红安漏防田块高达11.8%;穗颈瘟陆续显症,发病田块病穗率一般为0.1%-2.3%,湖北竹山漏防田块高达11.3%。
东北稻区穗颈瘟开始大面积显症,发生程度明显重于上年,其中黑龙江平均病穗率为2.61%,发病最重田块高达90.5%。
据统计,黑龙江损失率70%以上的发病面积为1.3万亩,损失率30%-70%的发病面积为3.91万亩,损失率5%-30%的发病面积为11.49万亩,分别占总发病面积的1.09%、4.33%、12.71%。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10天南方稻区没有明显降雨,江南和华南的部分地区还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对稻瘟病、纹枯病等水稻病害有一定不利影响,但秋天不凉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稻飞虱的发生繁殖,尤其是华南和江南双季晚稻区距离收获还有1-2个代次,稻飞虱存在点片暴发成灾的风险。
各地要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做好查漏补治工作,做到“秋粮一天不到手,防控一天不放松”,全力争取秋粮丰收。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的看一下今年重点高发病虫害具体的危害症状及其防治措施
稻飞虱是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主要有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等,它们可以远程迁飞繁殖为害。
▲褐飞虱
▲白飞虱
▲灰飞虱
稻飞虱是刺吸式口器害虫,靠吸取水稻汁液为生,为害水稻的同时,还能够传播病毒,轻则造成水稻减产,重则造成水稻绝收。
稻飞虱防治药剂种类繁多,常用药剂包括吡虫啉、呋虫胺、噻嗪酮、烯啶虫胺、噻虫嗪及吡蚜酮等。
一龄幼虫取食叶肉,受害处呈针眼大小的白点。
二龄后幼虫吐丝将叶片边缘缀合在一起,呈圆筒状,藏在里边,而且会取食表皮及叶肉,只留下表皮,形成白色条斑,使叶片枯死。
低龄幼虫高峰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段。
可选择的药剂有:阿维·氯苯酰、氯虫苯甲酰胺、甲维·茚虫威等药剂。
在苗期和分蘖期从茎部蛀入,咬断茎内组织,使心叶卷缩,枯萎而死,形成“枯心苗”。
二化螟的初孵初虫有群集叶鞘取食为害的习性,会使叶鞘外面显出渍状黄斑,后枯干,形成“枯鞘”。
孵化后,幼虫群集取食叶肉留表皮,首先形成白斑(多在叶鞘上半部)四周呈水渍状,稍变为黄褐色。
在孕穗初期侵入穗中,致使穗部不能抽出,造成“枯孕穗”。
稻螟虫在水稻孕穗末期或抽穗初期侵入,并在抽穗节基部取食,造成穗部干枯,形成“白穗”。
二化螟幼虫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选氯虫·噻虫嗪、阿维·氯苯酰、阿维·三唑磷等药剂。
三化螟的防治抓住秧田期、分蘖期、破口至抽穗期,可选氯虫·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唑磷·毒死蜱等药剂喷雾。
苗期到穗期都会发生,以分蘖盛期到穗期受害最重,尤以抽穗期前后为害更重。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
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楚小斑点,逐渐扩大后呈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叶片病斑与叶鞘病斑相似。
常用药剂为:三唑酮、井冈霉素、丙环唑、嘧菌酯、噻氟菌胺、苯甲·丙环唑、纹枯净等。
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
3叶期前受害,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3叶期后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
叶瘟:根据病斑形状、大小、色泽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
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
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
褐点型病斑一般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
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
春雷霉素·戊唑醇、稻瘟灵·氟环唑、三环唑、稻瘟灵、嘧菌酯、咪鲜胺、稻瘟酰胺、三环唑·春雷霉素、吡唑醚菌酯等药剂。
来源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测报处、农极客植保图谱等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